6 月 28 日至 29 日,2025 年全国传统武术公开赛形意拳赛区暨山西省形意拳公开赛在形意拳发源地 —— 永济市体育中心体育馆盛大举行。这场汇聚了 9 省(市、自治区)56 支代表队 631 名运动员的赛事,不仅是一场武术技艺的巅峰对决,更是一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传承与弘扬。
安博电竞官网一、赛事盛况:千年武学焕新颜
比赛现场,选手们身着传统武术服饰,在擂台上展现形意拳 “鸡腿、鹰捉、龙身、熊膀、虎抱头、雷声” 的独特魅力。从青少年组的灵动招式到成年组的刚猛劲道,从传统拳术到器械对练,一招一式皆蕴含着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的武学精髓。国家级裁判团队的严格执裁,确保了赛事的专业性和公正性。最终,太原代表队凭借综合实力摘得团体总分桂冠,运城选手张三以精湛的技艺斩获男子成年组形意拳冠军,成为赛场上的焦点。
二、文化溯源:形意拳的永济基因
永济市张营镇尊村,作为形意拳创始人姬际可的故里,承载着这一武学流派的深厚底蕴。明末清初,姬际可将六合枪法融入拳法,创立心意六合拳,后经传承演变发展为形意拳。其 “保家卫国” 的家国情怀与 “尚武崇德” 的精神内核,至今仍在当地延续。赛事期间,组委会特别组织选手和观众前往尊村姬际可纪念馆,通过历史文献、实物展品和传承人讲解,深入了解形意拳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永济市形意拳研究会会长表示:“形意拳不仅是一套拳法,更是我们的文化根脉。通过赛事,我们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姬际可‘飞马点椽’的传奇与形意拳的哲学智慧。”

三、体旅融合:以武为媒促发展
赛事的举办,为永济市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开幕式上,永济市市长谢澎表示:“永济拥有鹳雀楼、普救寺等历史文化遗迹,形意拳赛事的举办,将武术文化与黄河文化、根祖文化深度结合,打造‘武术 + 旅游’的特色名片。” 除了竞技比赛,活动还设置了形意拳文化展览、名家讲座等环节。文化展览通过图文、视频和实物,展示了形意拳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名家讲座中,山西医科大学体育部副主任高明等专家围绕形意拳的养生价值与现代传播展开研讨,吸引了数百名市民参与。此外,永济市还推出 “武术研学游” 线路,将比赛场馆、姬际可纪念馆与当地景点串联,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传承创新:从赛场到生活
近年来,永济市通过 “形意拳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 等活动,推动武术文化普及。据统计,全市每天清晨参与形意拳习练者逾百人,形成了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赛事期间,来自北京、重庆等地的选手纷纷表示,永济的 “全民尚武” 精神令人震撼。上海精武体育总会选手郁翀在夺得形意拳金牌后感慨:“这里的孩子从小接触形意拳,老人在公园自发组织练习,这种传承生态非常难得。” 山西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权黎明指出,赛事的成功举办,为形意拳的 “活态传承” 提供了范本 —— 既要保留传统技法的纯粹性,也要通过现代赛事体系和传播手段,让古老武学焕发新生。
五、未来展望:打造武术文化高地
永济市副市长潘邑峰透露,未来将以此次赛事为契机,持续举办全国性武术活动,建设形意拳文化产业园,推动武术与康养、教育、文创等产业融合发展。“我们计划引入数字技术,开发形意拳 VR 教学系统,让更多人可以在线学习;同时,邀请国内外武术名家入驻,打造‘形意拳大师工作室’,提升文化影响力。” 随着 “非遗融入日常生活” 理念的深化,永济正以形意拳为纽带,连接历史与未来,让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这场跨越南北的武术盛会,不仅是一次技艺的较量,更是一次文化的对话。当 631 名选手在永济的擂台上抱拳行礼时,他们传承的不仅是形意拳的招式,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基因。正如姬际可纪念馆对联所书:“创业本艰难要留好样于子孙,守成非容易不可负惭于祖宗。” 在黄河之畔,形意拳的薪火正越燃越旺,照亮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前行之路。